塑膠模具中脫模劑的工作原理
脫模劑分為外涂型和內加型2大類:
(1)外涂型脫模劑,是噴涂在模具表面,用來防止產品與模具的粘接;
(2)內加型脫模劑,是配入成型物料中的一類物質,在硫化成型過程中,它遷移到產品表面,從而起到了與模具隔離的作用。
脫模歷程
在模具表面噴涂脫模劑之后,硫化成型時的實際界面如圖1。在圖1中,膠料與脫模劑的接觸面為A面,脫模劑面為B面,脫模劑與模具的接觸面為C面;脫模劑層為凝聚層。脫模時,當在A面和C面剝離時,稱為界面剝離;而在B面剝離時,叫做凝聚層破壞。
1.脫模劑的轉移率
脫模劑的轉移率,是指脫模劑在脫模過程中轉移到成型產品上的百分率。
(1)由A面剝離脫模,脫模劑不轉移;
(2)由A面剝離及B面凝聚層破壞脫模,脫模劑發生少量轉移(約22%);
(3)只因凝聚層的破壞而脫模,脫模劑轉移較多(約44%-70%);
(4)由B、C面剝離及凝聚層的破壞而脫模,引起大量脫模劑轉移(約93%);
(5)成型物與脫模劑接觸,發生混和、粘接。當勉強脫模時,就會使部分成型物(產品)的表面、界面破壞而脫模。
通常使用的脫模劑,要求在B面或A、B面剝離脫模。由凝聚層引起的脫模,其脫模效果好。
Next:高效脫模劑的特點